从李白的诗歌当中,不难看出他在精神上对道教的皈依。在他的诗歌里,他常常神游物外,在现实中拥抱仙境,神仙、仙境和长生都是他的诗歌中最为常见的意象。喜爱他的人们称他为“诗仙”“谪仙人”。
令我感到意外的是,李白曾经的的确确受箓入道,成为大唐一名拥有正式编制的道士。
一、干谒之路
青少年时期,李白便树立了自己的志向和抱负。一方面他强烈地渴望自己佐明主、立功业,成为运筹帷幄、经世济国的一代名臣;另一方面他也希望自己成就不世之功后,能够归隐山林,回归大自然,过上宁静潜隐的生活,就像一名道士。其实,不难看出,这其实是存在着矛盾的两个目标,而李白的一生都在两者之间反复拉扯着。
李白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了极高的读书天赋。然而,父亲李客的商人身份使他无法参加科举考试,更无法借助科举实现为官从政的志向。
留给他的是另一条更为古老的路径——“制举”,就是通过达官显贵的举荐,直接被朝廷选拔为官员。
经过长期刻苦的钻研,李白从治国方略到哲学典籍,从诗文到剑术,从音律到书画得到了全方位训练提升。之后,年轻的他踏上了历经半生的“干谒”之路。
他一次次雄心勃勃地向执掌权柄的达官显贵们推荐自己,希望他们能向皇帝举荐自己,却又一次次地失望而归。
每次失意落寞的时候,他总会化身驴友,四处云游,寄情于名山大川。每到一处,他便与欣赏他的友人饮酒作诗,放浪形骸。这时他似乎在有意无意地实践着自己的另一个志向——成为一名隐士。
然而,经过一段隐逸生活的休憩之后,内心深处为官从政的欲望就会再次点燃。他会再次蠢蠢欲动,收拾行装,准备出发。
李白总是走到哪写到哪,虽然干谒之路艰难曲折,但他的诗名越来越盛,在大唐文人界越来越响。一些附庸风雅的官员开始主动结交他,尽管很少有人把他当做真正的贵宾。凭借他举世无双的诗才,李白终于迎来人生中最为重要的机会。
二、一飞冲天
公元七四二年夏末,李白在泰山周边旅行时,收到了来自唐明皇李隆基的正式信函,宣李白入朝。李白当时的喜悦,几乎从他的诗句中溢出——“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在他看来,一飞冲天的机会终于来了。
可以推断,李白被召入朝的原因,是他享誉全国的诗名。他很可能是受到了贺知章的推荐,才受到皇帝的赏识。当时,在朝为官的贺知章是李白的忠实粉丝,“谪仙人”的雅号便是他对李白的最高赞誉。
也就是说,皇帝并非因为欣赏李白的治国才华才召他入朝的,这将必然给李白带来巨大的心理落差。
皇帝在金碧辉煌的大明宫隆重接待了李白,他以自身非凡的气度,赢得了皇帝的好印象,两人相谈甚欢,颇有相见恨晚之感。皇帝陛下甚至为李白——一介布衣书生,亲自盛了一碗汤,这在满朝文武看来是超乎寻常的荣宠。很快,这件事成了全国热议的话题。
可李白很快发现,“供奉翰林,随时待诏”的圣旨,不过是把他当做一个有趣的奇人供养起来,以方便取悦皇帝。虽名为翰林,实际上就是一群鱼龙混杂的奇人异士,他们中间有学者、画家、书法家、雕塑家,以及和尚、道士、风水师、占星师、命理师……甚至包括一个声称自己已经活了三千岁的人。
李白当然不能满足于被豢养为娱乐杂耍之人,他很快厌倦了达官贵人们家常便饭般的宴请,厌倦了没完没了地吃饭应酬,他热切期盼皇帝再次召见,这样就可以亲手呈上自己的治国宏文《宣唐鸿猷》。
李白在《宣唐鸿猷》这篇文章中倾注了大量心血,他相信皇帝会因为这篇文章,改变对自己只会作诗的刻板印象。
可皇帝只在外出游玩或宫中宴饮歌舞时,才请他来吟诗助兴。他赞美杨贵妃的诗篇,深得皇帝和贵妃本人的喜爱,可始终没能找到合适的场合直接把文章呈给皇帝。
于是李白选择投奔宰相李林甫碰碰运气。没想到,在宰相大人看来,李白的文章夸夸其谈、空洞无物,并没有什么真才实学。他认为李白不过是个宠臣,想通过这样的方式走向政坛,简直是痴心妄想。
李白幻想着自己的文章能得到宰相和皇帝的一致好评,从而获得出将入相的机会。他痴痴地等待着回音,但等来的只有石沉大海和无边的寂寥。
百无聊赖中,李白又开始纵情饮宴。他结交了不少同道中人,一道作诗、畅饮、聊天、吹牛,这伙人自称为“饮中八仙”,其中就包括贺知章、张旭等在大唐文人圈中的顶级人物。
这种写写诗、拍拍皇帝和爱妃马屁的生活,叫他心灰意冷。同时,李白的狂傲率真,在无形中得罪了许多朝中大臣和皇帝身边人,于是针对他的谗言、诽谤,铺天盖地。
入宫不到两年时间,李白再一次对他经世济民的理想感到绝望,他宁愿和朋友们一起喝得烂醉,也不愿再应皇帝之诏去宫中觐见。他开始了故意迟到早退、上班喝酒,一次宴会上,他喝高之后,甚至让皇帝身边最有权势的太监高力士为他脱靴子。在许多人眼里,这无异于找死。
三、赐金放还
皇帝受够了关于李白的负面新闻,但他还是欣赏李白的才华,最终选择将他“赐金放还”。
公元七四四年,李白离开了他心心念念的政治中心——长安。显然,这一次失败对他的打击是前所未有的。已经年逾四十,在古代这个年纪已经算是晚年了,他开始考虑彻底放弃自己的理想。皇帝身边的工作经历让他见识到了皇权的威严,他开始后悔自己的狂放不羁,并非常担心自己和家人会遭到权贵们的迫害,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于是,一个从未走远的念头,再次占据了他的心。
接下来,李白决定加入道教,正式成为一名道士,以表示他彻底放弃政治生涯的决心。
败走京城,在李白看来是极不光彩的,他不打算直接回家,在正式皈依道教之前,他决定先游玩一番,会会自己的老朋友们。
他来到洛阳,并在那里的文人圈子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更加幸运的是,在洛阳他结识了一位真正的挚友杜甫。
李白比杜甫大了十多岁,是誉满大唐的大诗人,而这时的杜甫在诗坛还默默无闻,但这并不影响两人志趣相投,相互欣赏。杜甫坚信李白将拥有“千秋万岁名”,他没有看错。
他们在洛阳分别之后,又相约在秋天同游开封。在那里他们遇见另一位诗人高适,他和杜甫一样,非常敬重李白。三位诗人度过了一段令人神往的美好时光,他们在古迹梁园中策马奔腾、挽弓射雁,又开怀畅饮、吟诗作对。李白一副恣意洒脱的气派,但杜甫敏锐地察觉到了李白内心的痛苦与煎熬,“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杜甫如是描摹李白的内心世界。
离别时刻,已是好兄弟的三人相约,在冬天来临之前同游齐鲁大地,之后他们将见证李白正式加入道教。
四、皈依道门
李白直奔德州安陵,寻访一位故交——知名道士盖寰。得知李白的目的,盖寰欣然为李白造“道箓”,并为李白写了一封介绍信,请齐鲁地区教长——天师高如贵,为李白完成授箓仪式。
杜甫和高适如期而至,三人同游孔子故里曲阜后,来到了泉城济南。在这里,李白将经历繁琐而艰难的入教仪式,杜高二人将全程陪伴,并照顾李白,因为这一仪式对于一般人来说,绝对是身体上和精神上的双重挑战。为了能够顺利通过仪式,在正式仪式之前,甚至需要经过为期四天的训练和指导。
仪式上,李白与其他信徒一起登上法坛。他们双手被绑缚在身后,跪在地上虔诚地背诵《道德经》,之后在天师的指引下围绕道坛转圈,并背诵经文、吟唱咒语,如此反复。每天,只允许吃少量素斋,他们必须忍受饥渴和烈日曝晒。而这个仪式长达七天之久,且中间不能间断,亲友们也不能登坛照顾。
李白是少数坚持到最后的人,他意志坚定。尽管最后,他几乎虚脱,并频繁出现幻觉,但他始终表现的异常决绝。他似乎在跟自己的前半生道别,从此踏上“大道为父,神明为母,虚无为师,自然为友……”的道士之路。
最后,他在搀扶之下接过道箓,成为大唐一名有正式编制的道士。道教是他毕生的信仰,他真诚希望自己的灵与肉得到升华。
很多研究认为,李白的身体状况再也没有从这次仪式之后恢复过来,他从雄健的前半生,正式进入身体每况愈下的晚年光景。
然而,他那颗躁动的心,并未就此安顿下来。之后的岁月里,他经历里炼仙丹、第二次婚姻,以及长途的游历,但他依旧没能忘记社稷苍生和建功立业的抱负。
五、最后的挣扎
五十三岁那年,他的政治理想再次超越了他的道教追求,他不顾妻子的反对,应故友之邀远赴东北,到安禄山管辖的东北地区,希望能从军报国。他很快察觉到了安禄山正在密谋造反,然而皇帝陛下对安禄山信任有加,拒绝相信一切忠告,甚至允许杨贵妃收养安禄山为义子。为了避免卷入是非,李白以道士身份为仙湖,灰溜溜地逃回了家。他对朝廷局势忧心忡忡,却束手无策。
安史之乱爆发后,游历中的李白与妻儿离散,好在有豪侠友人相助,才得以保全家人,在九江的庐山上稍稍稳定下来。
可是,紧接着,他就在唐肃宗和永王的权力之争中站错了队,因此锒铛入狱,获罪发配。幸运的是,他在发配途中,赶上了新皇大赦天下而重获自由。
接下来,李白亲眼目睹自己深爱的大唐在飞速衰老着,他四处漂泊、颠沛流离,对老百姓困顿的生活感同身受,内心悲苦不堪。
在生命的最后,他回来了自己的小儿子家中,并在那里溘然长逝。他的儿子生活贫困,草草埋葬了他,当时的人们没人意识到,一位伟大的天才消失了。
李白死后,朝廷颁诏宣他入京担任左拾遗,这是一个受人尊崇的荣誉职位。如果他还健在,会不会以为这是又一次宝贵的机会呢?
在命运面前,诗仙和我们一样渺小。
终其一生,李白在代表世俗政治最高层的朝廷和代表精神领域净土的道教之间撕扯着,但最终这两个世界中他都无法久留,就像他自己总结的那样,“富贵与神仙,蹉跎成两失”。
也许,正因为他两者都爱,两者都不能割舍,最终注定两者都得不到。
但李白作为一位有着丰富人生经历的天才诗人,无疑是伟大而无可替代的,毕竟他老人家“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
文章最后,贴出谪仙人不朽诗句中的一小部分,同读者朋友们共同欣赏!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上李邕》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登金陵凤凰台》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侠客行》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下独酌·其一》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清平调·其一》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把酒问月》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将进酒》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梦游天姥吟留别》
这是##(2022-06-19 18:58:27)
创业项目群,学习操作 18个小项目,添加 微信:80709525 备注:小项目!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11in.com/96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