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销商怎么赚钱,经销商利润策略?

1998年,营销专家金焕民老师与王荣耀老师曾经提出“不做品牌做销量”的观点,这一观点引起了巨大反响。他们认为销量和品牌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只要销量增加了,品牌就会自然而然地得到提升。

我提出的新观点是,“不追求销量,而是追求利润”。因为有了足够的利润,销量自然会增加。因此,销量和利润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经销商怎么赚钱,经销商利润策略?

曾经,销量是主题

没有利润就是白忙活,经销商就是要追逐利润,销量只是实现利润的手段。然而,销量长期成为营销主题是因为有销量就有利润,销量是营销的核心内容。然而,最近的情况可能证明这种论点并不一定正确。过去的几年里,许多企业为了维持销量而牺牲了大量利润,最终导致销量也没能持续。这就是所谓的“内卷”现象。2023年是疫情后的第三年,很多人提出了“重启增长”的口号,急于追求销量。面对这一形势,我们需要问自己:是要重启增长,还是继续内卷?

为什么经销商如此执着于争夺销量呢?原因在于他们的利润取决于销量。在争夺销量的过程中,经销商会竭尽全力以期获得更多的利润。

经销商目前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一味追逐销量增长,以谋求利润增长。然而,通常情况下他们并未看到利润增长,甚至销量也未实现增长。我们应当重新审视利润的本质,除了追求销量增长之外,还有哪些方法可以实现利润增长。

近十年来,许多企业的营销进步不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企业将目标简单地转化为销量增长。为了避免重新启动内耗,经销商需要寻找新的利润增长路径。

其实,盈利才是企业经营的核心目标。

企业经营的目标通常是盈利,利润取决于销量、价格和成本这三个要素。销量越大,价格越高,成本越低,利润就会越高。但在现实中,这些要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举例来说,价格越高,销量可能会减少;而价格越低,销量可能会增加。因此,利润的实现并不是简单的数学计算,而是需要在多个要素间进行综合考量。

解决矛盾和冲突可以通过沟通、妥协和创新来实现。在销售方面,可以通过改进产品质量、拓展市场、提升服务水平等方式来增加销量,而非仅依赖降价和促销。在管理成本方面,可以采取精细化管理、提高生产效率、优化供应链等手段来降低成本,而非简单地增加成本以获得销量增长。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市场需求和竞争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过去的做法可能需要进行调整和更新,以应对新的挑战和机遇。

过去的销售策略和经验突然变得无效。降价和增加成本并不能确保提高销量,甚至维持目前的销量都很困难。利润三要素中,都在逐渐下降。因此,可以说我们需要掌握“利润两对矛盾”的艺术,而不再仅仅是关注利润的三个要素。《矛盾论》告诉我们,存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它们之间还可以相互转化。在利润三要素中,过去的主要矛盾是销量,现在主要矛盾转变为单价(产品结构)。提高价格,即使销量下降也是可以接受的。

销量不再是KPI的K

从改革开放开始到2013年,中国的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年均GDP增长率约为10%。这一高速增长部分原因是需求量的快速增长。在利润的三要素中,销售量是主要矛盾所在,因此关键是抓住销售量这个主要矛盾。即使成本较高,公司也愿意进行促销,因为促销可以增加销售量,尽管会增加成本。为了增加销售量,因此愿意承担额外的成本。在2022年12月中下旬,某经销商在北京采取了一项激励措施:将公司12月的利润全部分配给销售团队。这一举措旨在通过激励销售团队来增加销售量,即使这意味着增加额外的人力成本。

经销商增加销量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厂家提供的阶梯返利。即使经营利润为零,经销商也会努力增加销量,因为他们可以通过阶梯返利来获得一定的奖励。

总而言之,这一阶段的经营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销售量。销售量是最重要的问题,其他只是次要问题。所有的经营工作都必须为增加销售量让路。销售量就是KPI(关键绩效指标)中的那个关键。

长期的销量增长使得经销商们形成了习惯。这种习惯是一种固化的行为,不经过思考就自然而然地进行。影响这种行为的并不是知识,而是本能和习惯。这种习惯可以是个人习惯,也可以是集体习惯。经销商们已经养成了以销量为导向来获取利润的习惯。

低增长将是新常态

营销领域的进化论非常重要。随着环境的变化,一切都需随之变化。就像冬天不能再穿夏天的衣服一样。从过去的经济常态到新的经济常态,正是环境变化的最大体现。经济营销语言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从追求产品数量满足到追求美好生活的营销概念。在定量方面,如GDP增速从10%降到7%,再降到5%,甚至在2022年降至3%的变化;以及快速消费品行业各个领域销售量达到顶峰,这些都是重要的经济指标。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为什么一些行业的销售量下滑却能够实现销售额的增长?例如,白酒行业销量减半,但销售额增长;而啤酒行业按销量计算销量下降,但销售额增长。方便面行业按包装计算销量下降,但销售额增长。总的来说,许多行业都面临着销售数量下降、但销售额增长的时代。由此可见,数量的下降趋势已经成为大势所趋,是不可避免的。对于生产厂家和经销商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当销量不再是主要矛盾时,价格和成本成为主要关注点,这也是新的利润增长之道。围绕价格展开,即专注高端销售;围绕成本展开,即销售白牌产品。而围绕价格和成本综合展开,则意味着业务绩效评估由销量转变为利润考核。

高端产品,量小贡献大

提到高端产品,经销商往往有两种反应:销量不大、难以销售。高端产品销量通常不大,市场份额也不高,这是很正常的现象。毕竟,销售一件产品带来的利润相当于销售十件普通产品,因此销量小也不成问题。再者,高端消费者对价格不敏感,因此促销活动往往难以奏效。

大众产品的销量封顶不仅意味着整个行业的销售达到了顶峰,也标志着高端产品的起步。即使增长了1%的市场份额,也可能带来10%的利润增长。

高端产品的销售面临着三个主要问题。首先是销售场景,因为大多数终端主要销售大众产品,老板们并不擅长推销高端产品。因此,必须寻找销售高端产品的终端渠道。虽然这样的终端非常稀少,但却至关重要。为此,需要对终端进行分类管理,以往主要根据销售量分类,但现在可能需要额外的标准,比如按照推广高端产品的能力来分类。

其次,高端产品需要拥有强大的品牌认知度。相较于大众产品常常通过广告来建立品牌认知,高端产品更加强调消费者的体验认知。因此,场景化的体验成为了主要的销售途径。

最后,与大众产品侧重于深度分销和促销不同,高端产品则更加关注消费者(2C)体验。因此,传统的面向商业客户(2B)的深度分销组织无法胜任,必须建立面向消费者(2C)的销售组织。

白牌也赚钱

增加利润的另一个方法,可能多数人没有想到的是,经销商可以选择出售自有品牌产品。

所谓白牌就是指没有知名度的品牌。在过去,白牌产品不太受欢迎,经销商们也想尽办法销售名牌产品。而现在,名牌产品不再那么赚钱,销售白牌产品反而成为了一种盈利方式。过去,经销商主要通过将名牌产品和白牌产品组合销售,通过深度分销的方式来进行销售。

白牌能赚钱的关键在于三个条件:首先,要和厂家直接合作。最好能直接与厂家合作以获取白牌产品。销售白牌也是有技巧的,产品品质当然是最重要的因素,但关键在于在经销商那里获得溢价。否则就会出现卖得太便宜而无法赚钱,或者卖得太贵而销量又不好。其次,场景化体验对白牌产品的变现非常重要。由于白牌产品通常不那么好销售,经销商必须具备快速了解产品品质的方法,而实际的场景化体验就是关键所在。在实际销售场景中能够快速给顾客留下深刻印象是非常重要的。第三,就是需要一个专门面向终端消费者的新型销售团队,即所谓的2C团队。传统的深度分销团队往往习惯于进行铺货和促销,而2C团队更加专注于提供产品体验。

品牌溢价的差异在于名牌产品主要依赖于厂家的知名度和声誉,而白牌产品则更多地受商业环境的影响。经销商通常销售白牌产品,而零售商则通常经营自有品牌产品。

白牌(自有品牌)的流行有两大原因:一是产品的整体品质得到提高,过去名牌是品质的保证,现在产品的品质普遍不错;二是零售商提供保障,如果白牌产品出现问题,消费者不必找厂家,直接找零售商解决即可。

在深度分销时代,许多知名品牌的经销商逐渐变成了厂家的配送商。更甚者,一些经销商的业务员已经成为厂家直接管理的员工,他们的薪水由厂家发放。

经销商要2C

选择经销商长期以来一直追求的产品结构模式,既能确保产品的规模,又能实现可观的利润,这就是“高端+大众名牌+白牌”。

用直线思维无法解决的问题,也许可以借助结构思维来解决。比如,考虑销量和利润关系时,使用大众品牌产品来增加销量,利用高端和白牌产品提高利润,这是一种结构思维。销量对企业来说非常重要。没有足够的销量,企业无法分摊成本,也无法在终端市场产生影响力。同时,利润也不可或缺。没有利润,企业再大规模也难以为继。大众品牌产品必然会面临激烈竞争,很难盈利。对此我们不能有太大期待。此外,经销商们已经开始陷入“名牌产品无法盈利”的尴尬境地,这是很正常的。与此不同,高端产品市场不太容易发生激烈竞争,用户忠诚度高,利润较丰厚。

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白牌其实可以成为一项盈利的机会。与此同时,经营白牌也需要高超的技术水平。赚钱并不代表对手也能赚钱。

改变思维让对手望尘莫及的赚钱方式。赚钱就会变得轻松自然。但是,新产品结构不仅改变了产品本身,更改变了企业的经营体系。首先,产品结构的变革是关键。推广方式也需要更新。以前靠铺货和促销,现在要侧重于创造场景和提供优质体验。无论是高端产品还是无品牌产品,体验都是变现的关键。其次,需要建立2C团队。B端团队要常规拜访B端客户,不仅建立关系,还要负责陈列和政策沟通。这是一个常驻团队。2C团队只需要负责体验并转移,不受地域或终端的限制,是灵活运作的团队。有了2C团队,可以适度减少2B团队,但仍需要保留。这样就形成了平衡的2B团队推销渠道和2C团队拉动渠道的结构。最后,为了实现以上三点,需要与F端(代理商)建立联系,同时与C端(客户)建立数字化关系。与F端的联系需要代理商找到优质货源,而与C端的联系需要2C团队通过数字化手段在体验过程中建立关系,实现B(企业)与C(客户)的数字化一体化。

没有经销商的在地化支持,快消品厂家的bC一体化是不太可能成功的,因为零售店与终端消费者之间的连接需要经销商的在地化经营。

销量和不做销量都是实现商业目标的手段。

1998年,营销专家金焕民老师和王荣耀老师提出“不做品牌做销量”,这一理念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今天,我提出“不做销量做利润”,这一观点的背景值得我们深思。在所有人都认为品牌非常重要的时候,两位老师提出“做销量”为主要目标,并不是说品牌不重要,而是相对于长期的品牌建设和大量的投入,中国的“渠道驱动”模式在实现销量方面效率更高。市场下沉和深度分销成为了重要的推动方式。

在金焕民老师的启发下,我和他合作创作了一部名为“增长三部曲”的新作品:《销量为王》、《持续增长》和《让增长改变命运》。根据我们的观点,销量的增长将带来品牌的提升,同时也将带来利润的增长。虽然企业的目标是追求利润,但我们将利润目标转化为销量目标。

改变后内容:

侧重于追求利润而非销量,最终目标仍然是盈利,不过实现方式转变为追求产品结构中的“高端+白牌”组合。就像过去侧重于渠道驱动效率一样,现在更注重场景体验认知效率。最终目标没有改变,但中间目标和手段一直在不断变化。金焕民老师曾经指出,即使我们提出截然相反的方法,背后的逻辑却是相同的。就像“不追求品牌只追求销量”一样,“不追求销量只追求利润”同样如此。

创业项目群,学习操作 18个小项目,添加 微信:80709525  备注:小项目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11in.com/382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