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作品】
作者 李旭光
贞观二年,唐太宗虑及江山社稷的长久之道,拟效仿周代分封之制,对皇家子弟二十一人,功臣十四人予以授封刺史,世代承袭。李百药就此奏论,直陈反对意见,得到太宗采纳。
使人印象深刻的,是李百药在奏论中的恣意用典。其中,仅就朝廷选任,提拔士庶的好处一小节,区区一百多字中,就一连用了“俸禄不入私门”、“妻子不之官舍”、“食不举火”、“居惟饮水”、“敝布裹衣”、“凝尘生甑”等六个典故。(见《贞观政要·卷三论封建第八》,记为贞观十一年。另,《旧唐书·卷七二·李百药传》记此事为贞观二年,有李百药所上《封建论》,文字略同;《新唐书·卷一0二·李百药传》亦为贞观二年)使文章形成排山倒海气势,和无可置疑的说服力。
“俸禄不入于私门”。东汉杨秉,史书记载其“频出为豫、荆、徐、兖四州刺史,迁任城相。自为刺史、两千石,计日受俸,余禄不入私门。故吏赉钱百万遗之,闭门不受。以廉洁称。”官至太仆、太常。曾自负地说,“我有三不惑:‘酒,色,财也。’”其父杨震,在担任太守时,拒绝县令夜送贿金,有“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为无知”的佳话。其曾孙为曹植的好友杨修。(见《后汉书·卷五四·杨震传》)赉,lai四声,赐予。
“妻子不之官舍”。东汉魏霸,担任钜鹿太守,妻子不入于官舍。魏霸,字乔卿,少丧亲。举孝廉。《后汉书·卷二五·魏霸传》中说其简朴宽恕为政,官至光禄大夫。古代官舍,既为官署,又作官员居舍,还作接待官员的客舍。这里应该特指官署,意为夫人不涉于政务。参见《后汉书·卷二七·王良传》:“在位俭,妻子不入官舍,布被瓦器。时司徒使鲍恢以事到东海,遇侯其家,而良妻布裙曳柴,从田中归……”(家常使用的是棉布的衣被,和泥烧制的瓦器。官差到家,正赶上王良的妻子穿着布裙,往家里拽柴禾,从田里耕作归来 )
“食不举火”。东汉左雄担任冀州刺史,在任不举烟火,常食干饭。不举烟火,不烧火做饭。常食干饭,应该是炒米、炒面一类。《后汉书·卷六一·左雄传》称,在冀州时,州部多豪族,好托请,左雄因此经常闭门谢客,不和他们来往。官至尚书令。
“居惟饮水”。指晋代的邓攸。当时吴郡太守一职空缺,许多人都想获得这一职位 ,元帝独任命邓攸担任吴郡太守。邓攸为避嫌,从家里带着炊米赴任,又不领取官家俸禄,只是用吴郡的水来作炊饮而已。在郡曾有迎送钱数百万,离开时,分文不受。官至吏部尚书、右仆射(见《晋书·卷九0·邓攸传》)。
“敝布裹衣”。东汉羊续担任南阳太守,常穿着破旧的衣服、乘坐老马破车,用以回应当时权豪之家的奢丽之风。《后汉书·卷三一·羊续传》还记载,府丞送给他活鱼,被他悬之于庭,以示拒绝。府丞再次送鱼,则将庭鱼示之。故又有“悬鱼太守”美誉。
“凝尘生甑”。东汉范丹担任莱芜县令,家贫,有民谣唱到:“甑中生尘范史云,釜中生鱼范莱芜。”甑,zeng 四声。甑、釜,均为古代做饭所用的锅。因为经常断炊,用不到锅,就闲在那里,任其落满灰尘,里面的水中已经生长出蠕动的小虫儿。《后汉书·卷八一·范丹传》:“遭党人禁锢,遂推鹿车,载妻子。捃拾自资,或寓息客庐,或依宿树荫。如此十余年,乃结草室而居焉。所止单陋,有时粮粒尽,穷居自若,言貌无改,闾里歌之曰:“甑中生尘范史云,釜中生鱼范莱芜。”捃,jun四声,捡拾之意。靠捡破烂维持生活,没有自己的房子,或是居住客栈,或是栖身树荫,十多年之后才有了属于自己的草庐。生活简陋,经常断粮,也不以为意。
范丹,又作范冉,富有个性的人物,不仅仅是一个廉字能够概括。在《后汉书》上被归于“独行”一类。为“独行”者立传,是《后汉书》的一个创举。“独行”的序言中写道“孔子曰:‘与其不得中庸,必也狂狷乎!’又云,‘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就独行者的特点,作者概括了两个特征,一个,“非取周全之道,^……有所不为,亦将有所必为者矣;既云进取,亦将有所不取者矣”;另一点,“虽事非圆通,良其风轨有足怀者。……以其名体虽殊,而操行俱绝,”(《后汉书·卷八一·独行》)从上面的叙述可以看出,所谓独行者,是指那些人无求周全,事不思圆通,有所不为,然又有所必为;既为进取,亦有所不取的积极进取者。
桓帝时,范丹在太尉府任职,因为性格急燥,不能从俗,经常佩戴着熟牛皮制做的腰带(熟牛皮腰带,即“韦”),用以时刻提醒自己要克服急躁情绪。“佩韦自缓”,就是描写这类情况的一句成语(如,《韩非子·卷八·观行》、《论衡·卷二·率性》两书中均记载,西门豹性急,故佩韦以自缓。应该是异曲同工)。在讨论干部任命时,拟任命范丹为侍御史,把范丹吓得逃身梁、沛之间。一度穿着破衣烂衫,行走在集市上为人算命为生。(“后辟太尉府,以狷急不能从俗,常佩韦于朝。议者欲以为侍御史,因遁身逃命于梁、沛之间,徒行敝服,卖卜于市。”《后汉书·八一·范丹传》)为什么侍御史一职会把范丹吓成这样?或许是其不喜欢以监督别人为业。
范丹很小的时候,就担任县的小官吏。十八岁岁那年,根据通知,去迎接上面派来的督邮。范丹觉得是一种耻辱,干脆就一走了之。(“少为县小吏,年十八,奉檄迎督邮,冉耻之,乃遁去。”《后汉书·卷八一·范丹传》)
读到这里,不仅让人击节兴叹:因为耻于迎接督邮,而不惜自我解职、去官以明其志,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怀,与陶渊明又有何其相似!
也是在迎接督邮到县时,小吏提醒陶渊明,应该整理好衣带再去见督邮(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以见之。《晋书·卷九四陶潜传》)。陶渊明感叹道,我不能为了五斗米而折腰,失去自己的人格,低三下四地殷勤事奉乡里小人!于是,解印去职,赋《归去来》。
督邮就那么使人讨厌吗?所幸 陶渊明还留下《归去来》以表心迹。而范丹或许是仓促为之,没有为我们留下只言片纸。
以上所举六贤,均非世袭。所以作为李百药的论据是成立的。
典故,常常以寥寥数语,在文章中嵌入相似史实、故事,以及约定俗成的成语,对所陈述观点进行形象说明、抽象概括,或是或是数量叠加、现象罗列,以求增加文章的表现力、感染力、说服力。从语句的构成来看,应该是作为论据的佐助,作为类比的支撑,作为对某种现象的形容、概括等功能出现。
文章用典,既为说理,又增色彩,在于其运用耗散思维、关联思维,调动存量知识,以既往史实、特定感受、历史经验、理论成果等,去推导、论证、说明当下的、未知的那些有待论证暨争执不休的问题,帮助人们深化思想认识和情感体验,形成新的知识和新的共识。概括地讲,就是“添油加醋、借陈推新”。
因此,深刻理解典故内涵和词性特征,就成为恰当、准确使用典故的关键。当然,用典过多、过度,就成为“掉书袋”,就会有故弄玄虚之感,甚至喧宾夺主、以典害义。
2020·4·22(世界读书日)
后记:
此文,就是昨天(20200423)与战友交流,读书日校订中的读书笔记。札记。今早又校正。文章就是这样,每一次重读,都会修改。
李旭光简介
祖籍山东,吉林松原人,军人出身,退休前曾供职于乡、县、市(地)、省党政机关。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族史学会辽金契丹女真史分会理事,中国楹联家协会会员;吉林省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吉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文学创作一级。
散文《秋来查干湖》,收入2011年《中国散文精选》、刊于《光明日报》、《作家》、《大家散文》、《诗选刊》、《散文选刊》、《语文主题学习》(上海教育出版社)等书报刊,被《学优网》、《第一文库网》等语文学习网站眷顾;《查干淖尔之冬》发表于《大家散文》、《人民日报》,收入《人民日报》散文精选《风在诉说的时候》;《中华典籍引领我的生活》,获《光明日报》社、“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有奖征文优秀奖;《百余年来洮霍两河注入查干湖以及松嫩两江与查干湖沟通的文献与图舆》,在全国辽金史年会宣读,刊于《东北史地》,收入《辽金史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三石·九石》等几十篇札记、随笔、诗歌,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诗刊》、《人民文学》、《美文》等报刊发表。
楷书《金刚经》入选首届华珍阁杯全国书法大赛;楷书《盂方·盂圆》获建国七十年“翰墨云桥杯”全国书画邀请赛优秀奖。
《踏青集》、《方舟·方舟》、《查干湖畔的辽地春捺钵》等文集在作家出版社、吉林出版社出版。(2019·10·20)
更新于 刚刚
创业项目群,学习操作 18个小项目,添加 微信:80709525 备注:小项目!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11in.com/36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