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小人书”的童年
张旭
弹指一挥,已是30岁年纪,孔子所谓“三十而立”,至今小器无成,惭愧!
自小嗜书,掐指一算,从扯开喉咙喊“a、o、e”开始,读书20余年了。20余年读书生涯,回想起来,真正喜欢上读书,源于童年时候对“小人书”的热爱。
小人书就是连环画,是我们做孩子的时候很流行的少儿读物,但在当时的农村,却是极其稀罕的东西。

我出生在有“两湖熟,天下足”之称的江南鱼米之乡,真实的土地比历史的记录和想象的要贫瘠得多,大人们朝出晚归地种田,一年到头还填不饱肚子,里里外外总归一贫如洗,把“民以食为天”当天理的父老乡亲整天饿着肚子,谁还能顾得上读书呢?没那闲工夫,更没有闲钱。那时的境况,在我的组诗《小的时候》里可见一斑:
……
丑寅时分
一只公鸡叫过来,队长是
村里第二只开叫的黑公鸡
父亲母亲,如我
父亲母亲一般的劳力
打着瞌睡下地
……
狗娃的堂屋就是教室
a、o、e和1、2、3
一学期的学费1.5元
三分米、七分菜
喂肥了童年
要报名了,我的父亲
再也凑不出
5元钱的精神粮食
城里的伯伯回家来
5块钱点燃一个春天
如今生活在“桃花源”里的孩子,听到这些,也许认为是天方夜谭,但那种况味,是我亲身经历过的。

书,还是可以看到的,在某家的抽屉里,或在某些人家的茅厕里,就有些全身红装的书,扉页上一例印着“毛主席语录”,但那时看不懂,只能拿在手里发呆。
偶尔看到一本像《小英雄雨来》之类的缺头少尾的小人书,足可以让我如痴如醉,完了还要同一帮衣衫褴褛的小同伴,凑在一起津津有味地看了又看,尔后席地而坐,我们就能眉飞色舞地将那本残缺的小人书吹得活灵活现。

但那样的际遇毕竟是不寻常的,其时我对小人书的热爱,已在隐隐地撞击幼小的心灵,开始萌生一种无可奈何的伤痛,内心深处对小人书的渴望愈来愈多。
一次和妈妈上街,意外地看到小镇邋遢的货柜里,摆着几十本“精致”的小人书,我喜出望外,央求妈妈为我买一本。之后便在心里算计,怎样才能拥有更多的小人书。
答案简单而惟一:就是死皮赖脸地缠着爸爸妈妈要。
以后就多了个心眼,瞅准大人上集的日子,千方百计地要跟上,花5分钱吃上一个馒头或冰棍,然后缠着爸爸或妈妈用8分或更多一点的钱买一本小人书。
那绝不是一件轻松的交易。那是“一文钱压倒英雄汉”的年代,别小看那几分钱,对当时的大人而言,足足算得上一笔额外的开支,也许因为为我买了一本小人书,回家后妈妈就得为晚上的盐巴犯愁;而在我,因为拥有一本新的小人书,就可以在同伴面前炫耀和骄傲好些日子。
但爸爸妈妈能上集的日子极少,有限的小人书远远不能满足我的欲望,后来偶尔从一个同伴偷他妈妈的鸡蛋换姜糖得到了启示,便伺机在妈妈的床底下偷出鸡蛋,攒在不为人知的地方,找机会到镇上换回喜欢的小人书。
这样一来,我的小人书就慢慢丰富起来:有“打仗”系列的,如《铁道游击队》、《地道战》等;有故事传说系列的,如《牛郎织女》、《白蛇传》等;小说系列的就更多,像《西游记》、《红楼梦》、《封神演义》等。
常常放学后就躲藏在隐蔽的地方看小人书,以至常常耽误了功课,屁股上挨过妈妈很多巴掌,但这丝毫不能影响我对小人书的热爱。
到上初中的时候,我大概拥有200本以上的小人书,妈妈看着我还“不务正业”,急了,趁我上学后,要爸爸把小人书装满两蛇皮袋挑到外公家去。以后果真很少再看小人书,后来从外公家传过话来,说我的小人书贻害了我的几个表兄弟,舅舅一气之下全都扔进了河里。
这很让我觉得可惜,那些来之不易的小人书,凝聚了我童年求书的辛酸和心机,竟被舅舅一气之下扔进了河里,可恶!
小人书是看不成了,别的书一下子还无从得到,加之开始慢慢醒事,也因为隐隐感觉到,父亲把“跳农门”的重担压在我瘦削的肩上,读过古书做过民国时期校长的外公也不失时机地为我讲授些“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古训,所以初中就很认真地读教科书,高中到县城去读书,书的世界一下子开阔了起来。
以后就读了古今中外的很多书,从书里读到了历史,从书里读到了文化,也从书里读到了人生,并且因此爱上了文学。
时光流逝如白驹过隙,匆匆!20多年的读书生活历历在目。20多年来,无论城市或乡村,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的孩子享受着新时代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再也不会有我辈读书的窘迫和艰辛,但美好的读书年华始终是值得珍惜的,前人有“好(hǎo)读书时不好(hào)读书,好(hào)读书时不好(hǎo)读书”之说,果真如此,当悔之晚矣!
创业项目群,学习操作 18个小项目,添加 微信:80709525 备注:小项目!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11in.com/85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