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我们现在最知名的高等学府,我想没有人不知道“清华”和“北大”。但要说起中国古代历史上最著名的高等学府,我相信能轻松回答出来的,一定不会很多。
而如果我直接问你,知不知道“华林书院”,我断言,得到的回复,多半是“不知道”。
事实上,在中国古代,人们是非常重视教育的。据考古发掘证明,最晚在商代,就已经有官办学校存在了。不过今天暂且不论这个,我们今天只说民办教育。
早在春秋时期,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老夫子,就已经开始办学校搞教育了,当然,他那种形式,可能有点类似今天的培训班。
到了唐代玄宗时期,在今天的河南洛阳,诞生了公认的最早、最正式的书院—“丽正书院”。但它其实也算是官办的,不在我们今天探讨的范畴。
据考证,中国最早的民办书院,目前已知的是湖南攸县的“石山书院”,创建于南齐永泰元年(公元498)。
两宋时期,是民办书院发展空前繁荣的时期,特别是南方地区,陆续出现了很多的书院。
放眼全国,最著名的书院里,南北方似乎旗鼓相当、难分伯仲,但事实上,还是南方略多。比如:北方有应天书院、嵩阳书院,南方则有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石鼓书院等?。
而如果把范围缩小至江南地区,最著名的四大书院中,除了岳麓在湖南,剩下的三个,居然都是在江西,它们分别是:宜春的华林书院、九江的白鹿洞书院、上饶的鹅湖书院。
今天,我要带领大家前往的,正是与岳麓书院齐名,位居江南四大书院之一的“华林书院”。
华林书院位于江西省,虽然它跟大多数文物古迹一样,在以前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都没能逃脱被毁坏的命运。但在一千多年前的中国,华林书院的名气可能丝毫不亚于北大清华南开复旦。
而且,华林书院为国家输出了大量的栋梁之才。不但惊动了整个文坛,还惊动了皇帝。
由于我爱人的老家在江西省奉新县,近水楼台,我也就有了近距离接触华林书院的机会。
华林书院所在的华林山,是华林胡氏的祖居地。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宜人,是著名的道教圣地和仙源灵境之地,素有文化名山、江南胜地之称,历代文人墨客都喜欢到此游历讲学。
正是出于对知识的尊重,和对先哲的敬仰,我曾经两次造访华林书院旧址,第一次大约是三年前,但由于赶时间,走马观花走了一圈,基本已经没什么印象了。而最近的一次,就是今年的春节期间。
这次恰逢江西难得的下雪天,虽然山下的雪早已融化,但华林书院所在的山顶上却是银装素裹,层层叠翠和皑皑白雪相间,显得分外美丽动人。
由于这里罕有人至,所以我们任性地将车停靠在书院门口的一侧,也就是专门为书院所修的这条柏油路的尽头。除了旁边有一辆车,和山间时不时传来的说笑声,证明有人先我们一步而来。整个山间,愈发显得清幽静谧。
下车先拍了几张雪景,我就迫不及待地,沿着一条一米多宽的水泥路往前走去。最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座饱经沧桑的,爬满了藤蔓的砖石牌坊。
这就是著名的“万年宫”牌坊。它高6.48米,宽10米,4根花岗石柱一字排开,构成4柱3间5楼的格局。正楼匾为长方形青石板,正面和背面均刻有“万年宫”三字。而匾额正上方,均刻有“敕”字。
在古代,“敕”字通常都是跟皇家紧密相连的。由此可见,此牌坊的等级一定不会低了。
事实上,这里本是浮云宫的旧址。明初,这里是著名的“正一丛林”,是于师道(也称正一道)供奉和祭祀神仙的场所。
明弘治七年冬,浮云宫的道士们为了重整山门,在浮云宫的前面竖起了一座牌坊,并请第四十七代天师张元庆,为牌坊书写了“万年宫”三个大字。到了明正德年间,浮云宫之名奉武宗皇帝之敕改为“万年宫”,浮云宫之名遂废。
我仔仔细细地看了一遍,牌坊两侧还有一对楷书阴刻的楹联,曰“八百洞天三岳境,九重恩赐万年宫”。坊门两边,还左右对称地盘距着两尊威风凛凛的石狮,仿佛在向过往的人们致敬!
据载,牌坊前有九龙池、会仙桥,牌坊后有召神台、八百洞天。
但我急于找寻书院的影子,所以压根儿无心留恋什么召神台,就从召神台的右边继续前行了。至于什么九龙池、会仙桥,我的确是没看到。
前行大约几三四十米后,拾级而上,最先看到的,就是安装了铁栅栏、号称是“江南杉王”的一颗大树。
传说这是胡仲尧当年亲手种植的杉树,本来是有两颗的,矗立于华林书院的西侧,可惜其中的一颗于1989年,不幸被雷电烧毁,如今只剩下孤零零的一颗。千百年来,这两棵树一直在茁壮地成长,如同一对守门员一样,默默地守护着华林书院。它们见证了书院昔日的繁盛,也目睹了书院的没落。
如今剩下的这颗,高达36米多,围长约有4米,要好两三个成年人手牵手才能把它围起来,被称为“江南杉王”,是县里重点保护的古树之一。
在杉王的右侧,是一片较为开阔的平地,这应该就是当年华林书院的核心区域吧。只不过,如今的这里,只剩下一地的残垣断壁,因为杂草丛生,加上一层白雪的覆盖,已经看不到太多有用的信息。但透过隐约可见的柱础石和墙基,依稀可以想见当年书院的宏伟规模。
华林书院是宋代国子监主薄、教育家胡仲尧于宋雍熙初年(984),在这里创办的私人书院。它是一所规模宏伟、名噪全国的学府,比庐山的白鹿洞书院还要早扬名100多年呢。
史料记载,这里山川毓秀、环境清幽、风景如画,古人认为有利于“沉意诗书宛,游心翰墨场”。
就以我亲眼所见来说,我想古人确实是智慧的。不然的话,那些著名的寺庙、道观和书院,怎么都会不约而同地选择在偏僻而清幽的山水之间呢?
因为古人相信,只要沉下心来修炼,哪怕十年磨一剑,都是非常值得的。等到学成之日,自然可以一鸣惊人、天下震动,可以更好的为国效力。
果不其然,在大宋一朝,华林书院的确为国家培养出了大批的人才。据记载,仅胡氏一门,就有55人中了进士。而当了刺史、尚书、宰相的也不乏其人。
宋端拱二年,胡仲尧长子用之与其叔克顺同登进士第,幼子用庄探花及第,一时名震朝野。
为此,宋真宗曾赋诗御赞:“黄河曾见几番清,罕见人间有此荣。千里朱幡迎五马,一门黄榜占三名。文星昨夜朝金阙,瑞气今朝拥朕廷。最喜状元并榜眼,探花俱是弟和兄。”
只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殊荣,与华林书院独特的办学理念密不可分。
首先,它顺应时代潮流,主打文学的名片,在宋代轻武重文的大背景下,瞬间吸引了大批的名人巨儒前来打卡讲学。
这其中包括宋初著名宰相、太子太师吕蒙正,以及宋代著名文士王禹、苏轼、杨万里、黄庭坚等等。随便哪一个站出来,都可以轻松撑起一片天,更别说是一座书院了。
其次,华林书院倡导男女平等,首开收容女生之先河。这在我国古代教育史上,绝对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一件大事,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本家族之中的女性,只要自己愿意接受教育,都可以入学,就连亲朋好友、街坊邻居的女性,也一样来者不拒。
为此,书院专门为女生设置了“女膳堂”。书院的女生跟男生一样,享有平等的权利。若有名流来院讲学,她们只需要在纱幔之后聆听就可以了。而当书院举行盛大宴会时,她们也可以正常参加。
对此,宰相向敏中曾题诗记录:“花凝玉勒含烟露,酒泛金樽醉绮罗”。现在想来,都觉得那画面美得不要不要的。
第三,从宗族文化入手,心系国家,讲经史、诵诗书、习礼仪。传承良好的家风,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所以,能从华林书院走出如此多的国之栋梁,也就顺理成章了。
据《天下统一志》记载,当时华林书院“集书万卷,延四方名士,进学其间,供衣食,给资斧,一时云游者数千人”。
“名公巨卿,胜友如云,远客千里而来,主人倒屐相迎”。
出现了“纷纷游客豫章回,俱道华林就学来”的景象。
据说曾撰文记载此盛况的名人,有宰相王钦若、李方、晏殊、吕蒙正、吴潜、向敏中,工部侍郎李虚己,集贤院学士钱若水等,很多很多。
收回思绪的风筝,重新扫视眼前的一片废墟,我在极力寻找着任何有价值的线索。但寻来觅去,除了一个造型别致、做工精美的大石槽和几个石柱础、石条是完好无损的,其它的,就再也找不到任何完整的东西了。
先看石槽。我推测,它应该是用来蓄水供学员使用的。因为造型和尺寸跟我们今天的浴缸很接近,我8岁的儿子就直接称呼它为“大浴缸”了。
对于这种缺乏史料细节的历史遗存,我非常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有一些新的发现。而如果能找到一些文字性的东西,那说服力就更强了。
终于,扒开杂草丛,我发现了几处有刻字的石碑,简单清理一下,就基本能看清上面的刻字了。第一块是立起来的,所以字迹最清晰、完整。一个长方形的石碑上,用楷书阴刻着五个字“仲尧公祖座”。其中“仲尧公”三个字偏大,在上面一排,而“祖座”二字偏小,在下面一排。
另外的两块石碑,同样是楷书阴刻的字迹,大概意思是嘉庆元年仲冬之际,有人捐资重修了这里,所以题字纪念。
据地方志记载,清朝嘉道年间,奉新县曾被中央派来过一个清正廉洁、能办实事的官员,曾组织乡绅重修过不少的名胜古迹。或许,华林书院也在那个时期被重修过吧。
遥想当年,此处也是书声朗朗、高朋满座,而名家文书更是多如牛毛。可现如今,这些真迹早已无处寻觅,不得不让人为之扼腕叹息。
此时,天上又飘起了细雨,空气显得更加清冷,看见有人从山上下来,我还在纠结要不要继续爬山,却听到儿子在停车的地方叫我,我这才想起,原来是该回去吃中饭了。
无奈,我只好放弃了爬山的念头,依依不舍地往回走着,但明显有点意犹未尽的感觉,所以眼睛还在贪婪地扫射着每一个角落,似乎怕错过哪个重要的发现一样。
果然,在那个召神台的石龛里,我发现了造型精美、线条流畅的石雕佛像,虽然我还没搞明白它具体刻画的是谁,但真心觉得很赞,真是恨不得把它请走了。
想归想,不道德的事情咱是坚决不能做的。于是,带着一丝丝的不舍和感伤,我开动了回程的车子。
走在路上,看窗外一排排错落有致的杉树,像放电影一般不停地划过视野,我的脑海中不断地生出一堆的疑问:
1、这么重要的一处遗址,为什么不好好规划、重新修复并开发一下呢?那样的话,不但可以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也能更好地弘扬中国的书院文化呀。
2、倘若华林书院能像岳麓书院一样生在城市里,是不是就不会被破坏得如此面目全非?是不是就能引起重视?是不是早已成为热门的打卡之地?那对于游客来说,就方便太多了。
3、既然江西有如此众多且知名的教育基因,为什么如今在全国排名前十的高等学府中,丝毫看不到江西的影子呢?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呀!
总之,我想了很多很多,甚至想到有朝一日等我有能力了,我来牵头把这里好好开发开发,虽说不可能再重现昔日的辉煌,但至少不要如此寒碜吧,至少要对得起仲尧公当年的一腔热血吧!
可以说,华林书院算是我国最早的一批优质民办大学了,他不等不靠不要,凭一族之力,将它办的有声有色。
虽然,它的专业不能像今天综合类大学那般全面,但就它突出的文学之风而言,足以媲美当今任何一所大学的文学院了吧!
但再一想,或许华林书院和仲尧公是在默默地等待着一个有缘人吧,而平凡的我,不过是这里匆匆一瞥的过客而已,我又有什么资格为古人惋惜、为后人担忧呢?
再怎么说,人家也是真正的“惊天动地”过,也不妄在世上走一遭。而我呢?清醒一点,还是好好活在当下,努力奋斗吧!
最后,再引用一番宋真宗的另一首诗:
“一门三刺史,四代五尚书。他族闻未有,朕今止见胡。”
从诗里,我们不难看出,华林书院曾经是何等的荣光,它完全是用实力,大写出了“一二三四五”,让天下人为之刮目!
创业项目群,学习操作 18个小项目,添加 微信:80709525 备注:小项目!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11in.com/5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