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真如司马迁所说“读其书而想见其为人”,读完许红伟的《半城烟火》,我能想到的作者的样子,不是同样来自北国犷悍沉郁的梁晓声,居然是沉静诗意的女作家迟子建。
据说,很少有作家,能叫人同时联想起寒冷与温暖。迟子建能,许红伟也是。是不是因为他们从冰天雪地里跋涉过来,经历过苍凉与苦难,才生成了内心的温热?“让寂寥的光阴在冬的土壤里长眠,希望与柔情在梦乡里慢慢醒来。”可能,人是恒温动物,会永远保持与生俱来的温度。所以,许红伟思念家乡:“寒风凛冽的北方,一直都是我内心最柔软的思念。”他感恩母爱:“让爱的温暖开成花,美丽成幸福的花园,明媚成行,温暖成行。”他赞美教育:“或许真正的能量,不是活成了别人的样子,而是让自己活成了一束光,温暖了自己的同时,更照亮了别人。”“时刻做一个内心丰富、有知识、有温度的孩子。”即便是已届中年的汉子,在妈妈温暖的嘱托里,也永远是个孩子。
在许红伟的笔下,风是柔的,雨是瘦的,日子是多情的,生命是深邃的。他“心里常会有一种感动,为花开、为叶落、为日光倾城、为英雄迟暮,或为众生轮回”,“忽然间一片云飘来,竟会潸然泪下”。他“淋了江南烟雨,观了归隐落日,确惹了相思”。他像屈子般发问:“老了的,究竟是我们的母亲,还是我们的岁月?”读了许红伟的《半城烟火》,我似乎懂得了桓温叹树、狄公悲云等文字背后的深情,也似乎明白了为什么每每读到“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这样朴素的句子居然会忍不住潸然泪下。
天地之间,过往之际,慨叹生命个体渺小,不禁生悲,确也人之常情。“悲”之后呢,是“伤”,还是“壮”,方见人生境界。从“三曹”“七贤”,到“李杜”“苏辛”,中国文人一路慨叹,一路踏歌,故而充盈而幸福。在许红伟的文字中,万古之愁,都被轻轻掸去,余下的,多是沉静和达观。他笃定:“命运告诉自己,还有些人和事值得期许,值得用余生守候。”他坚信:“冬的严寒永远夺不去春的希望,岁月的苦痛终是填不满轮回的音盒。”他呼唤:“放手去干,用心去爱,努力奔跑,为现实拼一个春夏秋冬,为未来赢一个无悔人生。”阮籍的《咏怀》中有“处哀不伤,在乐不淫”的句子,是不是可以作为许红伟旷达品格的还算恰切的注脚?
最后,就是语言的精致了。他说“踏雨而去”,又说“步云而来”,这一“踏”一“步”的妙处,一个“生动形象”怎能概括其万一。同样是写雨,许红伟说“细雨啄窗”,这一“啄”字似乎比曹雪芹《葬花吟》中“冷雨敲窗”的“敲”字不知要鲜活多少。其他如“篆刻了历史的苍茫”“时光折叠”“忧伤滑落”“掌心的皱纹”“细瘦的文字”等等,太多太多,这虚实之间的自由切换,是多么精深的语用功力!许红伟对语句的整饬有极致的追求,这应该是有赖于通达语理之后的敏锐语感。比如四字骈立俯拾皆是:“修篱种菊”“遇山遇水”“修仁修智”“渡情渡心”“夜雨朝风”“苍山浮水”……多言排偶也是琳琅满目:“冬的严寒永远夺不去春的希望,岁月的苦痛终是填不满轮回的音盒”“不惧岁月的浮沉,不畏时光的流转”“平淡是生活的日常,苦涩是生活的历程,甘甜是生活的馈赠”。
读《半城烟火》的每一篇,总在感慨:这长长短短的参差错落,这金声玉振的平平仄仄,仿佛在演绎一首首和谐的乐曲!这些如风行水上,气贯长虹的文字,究竟是浑然天成,还是巧夺天工?
文笔优美,气质沉静,胸襟开阔。这是有人对迟子建其人其文的评价。放在许红伟这里,我看也非常恰切。
余秋雨读唐诗后,有这样的感触:“唐诗如玉杵叩扉,叮叮当当,嗡嗡喤喤,一下子把心扉打开了,让我们看到一个非常美好的自己。”读了许红伟的《半城烟火》,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温润、飘逸的文人,一个沉静、深邃的哲人,一个磊落、开阔的达人。
(语文教研员 王诚远)

创业项目群,学习操作 18个小项目,添加 微信:80709525 备注:小项目!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11in.com/32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