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盖对于互联网的作用(互联网的作用,原本是让井底之蛙)

我喜欢那句话:网络催生僵尸,读书造就植物,于是,植物大战僵尸。

覆盖对于互联网的作用(互联网的作用,原本是让井底之蛙)

网络催生僵尸

前不久逛了下小某书软件,一时兴起,就发了个放生我养的鹦鹉的小视频,没想到一下就引来了一大波网络攻击,攻击内容基本都是站在公知角度骂我放生是个错误。这一对比,反倒是我写的几个观点类笔记,一直安然无恙。这年头,写点东西,想招人骂都难。后来我分析了下原因,很有可能是因为像回复观点类笔记这种事情,网友很难找到不谋而合的攻击方式,稍带些深刻的东西,就没人爱搭理了。看来,人的果位高低决定了人看到的东西是什么,我看到的,那的人看不到,那的人看到的,我却不理解不了。

覆盖对于互联网的作用(互联网的作用,原本是让井底之蛙)

比喻互联网下的人

最近,网上流传了一段话,说“互联网的作用是为了让井底之蛙大开眼界。可是,结果发现,井底之蛙通过互联网,互相认识,互相欣赏,互相肯定,并且通过长期相互交流之后达成默契共识,一致认为这个世界确实只有井口这么大。”上网喜欢看什么东西,系统就分配什么东西,人很难在互联网上看到除自己想看到的之外的信息。就像我刚才提到的那样,很多人在一口井里,每天就做一件事,蹲在井底,等待井口掉下同一种食物。要是突然掉的食物不对了,井里的人就开始异常躁动。我扒在井口,看井里的人,他们觉得我是异类。我扔点食物,他们拒绝,他们只喜欢被同一只蛙喂。他们不喜欢吃人喂的食物。

蛙是互联网养大的,点开互联网后,人就与线下完全隔离,互联网让人怎么做,人就怎么做。在互联网上,青蛙永远关心的是井里又来了几只新青蛙,井又加宽了多少,井里又添加了什么新的娱乐项目。

覆盖对于互联网的作用(互联网的作用,原本是让井底之蛙)

向互联网递交灵魂

互联网是一个容纳人类灵魂的大容器,每个人只要稍作休息调整时,就要向互联网上交自己的灵魂。

记得有一次,我乘坐地铁,一整车厢的人都在不停的看手机。此时的乘客都是真空的,因为灵魂都被手机吸进去了。想要把灵魂从手机里掏出来,就得等到站。地铁到站了,下车的乘客取回灵魂,新上来的乘客,一旦站稳,手就马上往兜里掏去,迎接灵魂出窍。看到了吧,一个人从线下转到线上,也就几秒钟时间。在这几秒过程中,人的思考是最脆弱的时候。子弹在离开枪口之前,是最有威慑力的。互联网最大威慑力就是让人在触碰它之前的那几秒的痛苦等待。人的意志不是倒在踏在互联网的不归路上,而是倒在了接触互联网的前几秒上。就这几秒,足以让人的意志崩溃,精神崩溃。

人从不会对这几秒发起深刻的研究,因为这几秒让人行为更加贪婪,手段更加的肆虐。互联网最高明之处是,它不会直接出现在人的面前,需借助手机实现。手机里存有人最亲的朋友的相关信息,最爱的人的信息,最关心的事情,最想买的东西。试问,人该怀疑手机吗?在当代,人要是没有手机,世界会坍塌一半。表面看,互联网是帮助人扶着马上就要倒的那半个世界,然而很多人的那半个世界其实早就塌了,只是互联网扶的有模有样,人就信了自己原来的那个世界还在。互联网让人视力不好,学习成绩下降,怎么办?没收手机呗!但没收的只是手机,互联网实性还在,它让人成魔的心瘾还在,让人不吃不睡的精神还在。用不了几天,和互联网珠联璧合的东西,又会再一次出现在人的身边。

覆盖对于互联网的作用(互联网的作用,原本是让井底之蛙)

人类进化,唯独头没进化“起”来。

地铁,超市,公园,大马路上,随处可见互联网的信徒,他们被互联网所支配,过马路不看车辆,恋爱不看情侣,考试不看卷纸。人们把一切线下意义都看的早已微不足道,人相信人能害人,但绝对不相信手机和互联能害自己,最多就是让视力不好而已。人自信自己可以操控手机,让手机为自己服务。这种理想主义状态,在互联网没有形成之前,可能会有。然而,互联网形成以后,不是互联网为人服务,而是人为互联网服务。互联网在给人源源不断地找事做,人就是互联网养的一个小宠物。宠物都是主动亲近养它的人的,互联网只需朝人轻轻招招手“来玩啊”,人就屁颠屁颠的跑过来,蹲在互联网的腿前,乖乖任由抚摸。人依赖互联网,互联网就宠人。人们彻底被互联网养成了猫,养成了狗,养成了猪,养成了鱼和青蛙。互联网还给这些动物分了家,以便猫能找到猫,狗能找到狗,青蛙能找到青蛙。这些动物的口号是:井是井,树是树,无论外面多精彩,我就是爱我家。

前不久,我闲来无事躺在床上,点开了某音,没刷多久,就“入定”了。像这种短视频,几秒种就能彻底粘住人。手指来回在屏幕上滑过,暗示人时间依然被自己所控。我不知道当时的自己是狗,是猫,还是蛙,头脑就是一切空白。屏幕画面让我干嘛,我就干嘛,浑身上下,除了手有点活力外,其他零件全身静止,躺在那里,就是活生生的一副僵尸样。过了好久,我终于清醒,但奇怪的是一点都不累,只是心灵异常空虚。至此,我对手机与互联网的结盟,算是彻底佩服,不仅佩服,我还直冒冷汗。我开始认真思考人是怎么被互联网实操的。

其实,互联网和人的心乱有关。这话可以这么理解,心乱就是一种浮躁,越浮躁,心就越烦。人在这时候,往往表现魂不守舍,注意力不集中。人越无事可做,就越心烦气躁。在没有互联网之前,人可以在线下找很多事做,收拾家务,学习料理,旅游,运动。当人有事可做,并且做的还是喜欢的事时,人就入静了。入静后,人的心态就会平和很多。但此时的人,还无法做到心无杂念,完全空无状态。这时,人要想达到更高的心境,还需进一步努力,就是要全神贯注的做事,一心一意的向内求己,力求达到人事合一状态。真到那时,人就会自然达到无事烦扰的大觉境界。达到这个境界的人,永不知疲倦,不厌其烦,可长时间处于“我定”的状态。人从学习,工作,都能找到这种入定状态,入定不是让人大脑真空,什么都不去想,而是让人更专心致志地钻研。有一少部分的互联网内容确实做到了让人入静,甚至让人入定。但这些内容不是给青蛙看的,青蛙也不想找,就算找到,青蛙也不会看。也就是说,当人最开始接触的网络内容是什么时,人就朝着变成什么动物上努力。网络的神奇作用就是,加速人的投胎速度。

覆盖对于互联网的作用(互联网的作用,原本是让井底之蛙)

禅定

当年,释迦世尊在菩提树下悟道四十九天,悟出了诸事无常,缘起性空的道理。而如今,互联网让人们在床上,在地铁上,在办公室里悟道,悟出了线上为真,线下为虚的道理。互联网的厉害之处不是让人一无是处,而是让人相信线下全都一无是处。

也许正是因为很多人觉得线下无意思,互联网才能乘虚而入。但人为什么会觉得线下没意思?是因为线下没有青蛙,都是人?还是因为互联网让人学到了东西?去看看地铁上有几个人看书,答案就出来了。书的意义是让人快速入静,入静后思考。书是最快让人进入人性质的事物。人走进书中前是人,从书中走出后也是人,书不会干预人的进出自由,书是正性的东西,可以让人在书境中断离烦恼。互联网也会让人快速入静,但互联网下手有点狠:为对付人的意志力量,互联网在内容中偷偷加了安眠药,让人昏昏欲睡,没有力气。我曾拼命想要暂停网络,回到线下,但就是无法用手关闭画面,不是手没力气,而是意志被彻底麻痹;同时,网络为让人的大脑在混沌下还能保持长时间专注,互联网在内容中加了很多兴奋剂,这就保证无论人的灵魂在网上怎么游荡,都不会累。人看书会累,人上网就不累,但人看书后,人还是人,人上网过后,人早已死。

上等书是没有副作用的,而低端的互联网内容会有,而且副作用很大。上等书是健康的,有力量的,能和低级网络内容一决高下,而其他线下东西与网络较量,必败。读书读到一定境界,是万事万物的精粹逮人,不是人逮精粹。而网上到最后,就是青蛙找青蛙,大象找大象,乌龟找乌龟。互联网一直想把书置于死地,所以会出大量视频,人离开文字,人的功能就少很多。

互联网是把人的灵魂放在线上进行拍卖,看哪个线上买家能买去,然后做成标本。书是把人的灵魂从网上买家手中赎回来,领到早已腐朽的躯体前,让人的意识重新唤醒故人。最后,尤其需要知道的一点是,在人还没有被互联网做成标本之前,书是有实效的。

创业项目群,学习操作 18个小项目,添加 微信:80709525  备注:小项目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11in.com/230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