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先感受到地震波的是什么波,最先感受到地震波的叫什么波?

地震是地震发生时从震源产生的,向四周辐射的弹性波。在光波、声波、电磁波、地震波等等等等各式各样的“波”中,唯有地震波是能够穿透地球内部的。

最先感受到地震波的是什么波,最先感受到地震波的叫什么波?

正是因为这一特点,地震虽然可能造成房倒屋塌,给人类带来灾难,但地震波却打开了一扇让人类了解地球的窗户。

了解地球

迄今为止,所有我们对地球内部结构的了解,可以说都有赖于地震波。

1897年,英国人理查德·迪克森·奥尔德姆(Richard Dixon Oldham,1858.7.31-1936.7.15)首先在地震波形图上识别出了P波和S波,拉开了用地震波研究地球内部结构的帷幕。

什么是P波、S波

现在我们知道地震波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面波,一种是体波。面波,顾名思义只在地“面”传递;而体波,主要指的就是奥尔德姆发现的P波和S波,能穿越地球内部。所以科学家们推测地球内部的结构,就是依靠着P波和S波的活动轨迹。

P波:P代表最初的(Primary)或压缩(Pressure),为一种纵波,传播介质的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前进方向平行。在所有地震波中,P波传播速度最快,在岩石层中为7-8千米/秒,是我们能够最早监测到的地震波。P波能在固体、液体或气体中传递。

S波:S意指第二的(Secondary)或剪力(Shear),是一种横波,传播介质的质点振动方向垂直于波的前进方向,前进速度次于P波,在岩石层中为3-4千米/秒。S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最先感受到地震波的是什么波,最先感受到地震波的叫什么波?

地震P波和S波示意图

1906年,奥尔德姆又从地震记录中发现,随着深度的增加,地震波的速度也会增加,但是到一定深处后,地震波的速度反而开始降低。表明在此处,地球的结构发生了变化,很可能在地球内部有一个不同于地表的圈层结构。

1914年,古登堡追踪S波和P波时发现,大地震发生后,通向地球内部的地震波在某一个深度,S波突然神奇地消失,P波也突然“刹车”减速了。以此推断那里一定有一个固体和液体的分界面。经计算,古登堡认为在地球内部存在一个液态的地核。

最先感受到地震波的是什么波,最先感受到地震波的叫什么波?

1944年,莱曼女士发现P波在地核内传播时有两种不同的形态。但如果地核是一个液态内核的话,P波在地核内传播时应该只有一种形态。通过6年的思考和论证,她提出了一个很巧妙的模型,在地核的内部存在一个固态内核,P波在遇到固态内核后传播方向、速度又发生了改变,形成另外一种类型的P波,完美地解释了观测到的现象。

定位地震“真凶”

对于地震P波和S波,除了上述的探测地球内部圈层构造以外,还有很多的应用。

比如:利用P波和S波的传播速度不同,通过仪器记录并分析两者之间的走时差,可初步计算震中距并进行简单的地震定位。

以某5.8级地震强震动台记录到的地震波形为例,通过标定P波与S波初动位置发现,两种波到达震动台的时间间隔7.5秒,如果按照P波速度为7.5千米/秒、S波速度为3.5千米/秒计算,那么可以计算出该地震震中距约50千米。

最先感受到地震波的是什么波,最先感受到地震波的叫什么波?

然后通过地震震中附近三个以上地震台站(A台、B台、C台)仪器测得的震中距画圈,圆圈交汇的位置即为震中位置。如下图所示。

最先感受到地震波的是什么波,最先感受到地震波的叫什么波?

(图片来源:防灾科技学院)

除了地震定位的应用外,地震预警也是利用了两种波的时间差。P波虽然速度快,但是携带的能量小。S波速度慢,但是携带的能量是P波的几倍到几十倍,对建筑的“破坏力”更大,其水平向剪切作用是造成结构破坏的重要因素。

留下减灾的机会

地震预警系统是利用震中附近监测仪器捕捉到地震P波后快速估算地震参数,比如发震时刻、地震强度、地震位置、震中烈度等,并预测地震对周边地区的影响,抢在携带更多破坏能量的S波到达震中周边地区之前,通过电磁波手段(电磁波的传播速度为每秒30万公里,比地震波传播快很多),如广播、电视、网络、电话、手机、报警器等发布警报信息。

最先感受到地震波的是什么波,最先感受到地震波的叫什么波?

从而提醒公众采取紧急措施进行逃生和关闭电、气、水等生命线设施和危险源,高铁、危化企业、医院手术室等则可提早采取地震应急处置措施,进而减少人员伤亡和社会财产损失,避免次生灾害的发生。

来源:震知卓见

创业项目群,学习操作 18个小项目,添加 微信:80709525  备注:小项目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11in.com/153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