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大众眼中,噱头或许是个贬义词,它往往会被解释成一种不要脸的夸大。但在策划人的眼中,噱头就等于卖点,是对产品的一种升华演绎。
同样一款产品,或许可以有很多个不同的噱头,来满足不同消费人群的特定反映,但在这眼花缭乱的噱头中,有一部分几乎是屡用不爽的,甚至可以通用于某类需求下的所有人或物。
我将之称为“刚性噱头”。
市场需求有所谓“刚性需求”,即指“消费者肯定会需要的东西”。刚性噱头的意思也就是“消费者一定会接受的演绎”。
我打个比方:
娱乐新闻的三大绝招
娱乐新闻的虚假程度几乎人尽皆知,但此类新闻从来不缺阅读者,如果你经常浏览娱乐新闻,就会发现那些娱记们的花样几乎是从来不变的,三个绝招打江山:某某明星被爆曾经整过容;某某明星今日突破大尺度;某某组合闹不和的传言居然是真的。
有时候甚至连标题都懒得改,直接换个名字了事。
倘若你不以为然,那么这些新闻肯定不是发生在你喜爱的明星身上。只要新闻的主角是你每日都在关注的,你必然忍不住想要了解一番,因为你在害怕,你怕这事真的发生了。(或者是希望它发生,比如第二个绝招)
我有个熟人是蔡依林的脑残粉,每次网上爆出蔡依林整容的谣言她必定会看,看完必定破口大骂又被骗了。这样的人现实中一抓一大把,是他们养活了那些娱记。至于自认为跟脑残沾不上边的你,也不要以为可以幸免于难,总有你中枪的一天。(一定程度上我也属于脑残,如果有人说凤姐整容了我一定会去看,是哪个医生这么见义勇为?)

我错了,刚搜了一下结果凤姐真的整容了…刚性噱头自己都挡不住
双管齐下是明智之举
刚性噱头就是这么回事,不管你用多少次,用的频率如何,都会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而整理和归纳这些刚性噱头,是策划人每天都需要注意的事情。“噱头库”里记载的内容越多,越能应对各种项目各种场合。
你可以试图为自己的产品赋予一个独一无二的噱头,但那些屡试不爽的刚性噱头一样不能丢,双管齐下是明智之举。最终你可能会得到一个不可思议的结果:无论你自己构思的噱头多么有创意,刚性噱头的效果都要远超前者。
给大家一些启发
我不会公开自己的“噱头库”,收集刚性噱头的过程是很有学习效果的,你必须亲力亲为,但可以给大家一些启发:
宝洁:新一代XX专家
(同时贬低上一代产品,不知道他们怎么想的。但“新一代XX专家”绝对通杀化妆品、护肤品,堪称模板级神句)
360极速浏览器:全球首款双核安全浏览器
(“全球首款”、“国内首家”四个字绝对屡试不爽,各大互联网公司都有用到。不明所以的网民被忽悠了一次又一次。至少360这句噱头据我所知道的双核浏览器基本都用过了)
华为:不仅仅是世界五百强
(不仅仅是XXX,这个句式比李白的静夜思还要常见。比如国外的BP石油、国内的为知笔记、迈锐宝、善用佳软、战地之王等等,数不过来了,这还只是我能随口说出来的。如果实在想不到好噱头,用这句准没错)
单单是这么罗列,大家都会觉得恶心,所谓噱头是一定有夸张成分的,但仅是因为你刻意去看去琢磨才会觉得恶心,只有在你无意中看到的时候,它们才会产生应有的说服力。你不得不承认,自己每天都在被这些毫无创意的刚性噱头所左右着购买行为。
作为策划人则需要练就自动屏蔽这份恶心的本事,否则无法体会到其中蕴含的丰富作用。
当然,切忌像迅雷看看那样一口气连用四个“最”字还不够又加上了一句“中国第一XXX”,据说连他们内部员工都恶心到了。

OK,好久没跟大家交流了,有点啰嗦,今天给自己用的国际级噱头是——
小夭是个人,小夭不仅仅是个人

创业项目群,学习操作 18个小项目,添加 微信:80709525 备注:小项目!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11in.com/10736.html